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结构设计技术
作者:赵思强  文章来源:中国论文联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9/10 12:43:47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1 耐震建筑物、隔震建筑物与消能建筑物

  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每年发生大地震机率甚高,因此建筑物之耐震设计非常重要。传统建筑物采用耐震设计规范设计建筑结构物,主要考虑强度与韧性,5.12地震后,由业界引进两种耐震新技术,一为隔震,另一为消能。其技术由研究阶段迈入实际应用阶段。此两种耐震新技术在日本阪神地震发生后,蓬勃发展;中国大部分地区与其它世界各主要受强震侵袭国家也不例外。自2008年5.12集集地震发生后,国内采用隔震消能新技术的建筑物案例与日俱增,规范也适应时势所驱,于耐震规范中列入专章包括了有关隔震与消能设计的规定。

  1.1 耐震建筑物

  耐震建筑物耐震设计之基本原则,系使建筑物结构体在中小度地震时保持在弹性限度内,设计地震时容许产生塑性变形,但韧性需求不得超过容许韧性容量,最大考虑地震时则使用之韧性可以达规定之韧性容量。

  1.1.1 中小度地震:为回归期约30年之地震,其50年超越机率约为80%左右,所以在建筑物使用年限中发生的机率相当高,因此要求建筑物于此中小度地震下结构体保持在弹性限度内,使地震过后,建筑物结构体没有任何损坏,以避免建筑物需在中小度地震后修补之麻烦。一般而言,对高韧性容量的建筑物而言,此一目标常控制其耐震设计。

  1.1.2 设计地震:为回归期475年之地震,其50年超越机率约为10 %左右。于此地震水平下建筑物不得产生严重损坏,以避免造成严重的人命及财产损失。对重要建筑物而言,其对应的回归期更长。于设计地震下若限制建筑物仍须保持弹性,殊不经济,因此容许建筑物在一些特定位置如梁之端部产生塑铰,藉以消耗地震能量,并降低建筑物所受之地震反应,乃对付地震的经济做法。为防止过于严重之不可修护的损坏,建筑物产生的韧性比不得超过容许韧性容量。

  1.1.3 最大考虑地震:为回归期2500年之地震,其50年超越机率约为2%左右。设计目标在使建筑物于此罕见之烈震下不产生崩塌,以避免造成严重之损失或造成二次灾害。因为地震之水平已经为最大考虑地震,若还限制其韧性容量之使用,殊不经济,所以允许结构物使用之韧性可以达到其韧性容量。

  1.2 隔震建筑物

  隔震建筑物系在建筑物基面设置隔震层。该隔震层系由侧向劲度很低的隔震组件构成,让整体隔震建筑物之周期大幅拉长,藉以降低作用在结构物上之地震力。然因周期增加后,建筑物之位移增加很多,因此再配合消能组件,提高系统的阻尼比,进而降低位移量。最常用的隔震组件为铅心橡胶支承垫(Lead rubber bearing,简称LRB),中间所加之铅心,就是来提供消能的,而拉长周期就靠橡胶层受水平剪力作用时具有低劲度的特性来达成。LRB消能的特性很稳定,虽经过多周次之作用,其强度、劲度及消能之能力并没有明显的衰减。

  隔震建筑物另有一个特性,就是因为隔震层相对于上部结构软了许多,因此当其受地震水平力作用时,隔震层的相对变位很大,而上部结构的相对变位很小。因此有时为简单计,可以将上部结构视为刚体。

  1.3 消能建筑物

  消能建筑物就是加上一些阻尼器,藉增加建筑物的阻尼比来达到耐震的目的。依据耐震设计规范10.2节之定义,消能组件概分为位移型、速度型与其它型式。位移型消能组件显现刚塑性(摩擦组件)、双线性(金属降伏组件)或三线性迟滞行为,且其反应需与速度及激振频率无关。速度型消能组件因不同的阻尼比、劲度及材料可分为:包含固态与液态之黏弹性组件及液态黏滞性组件。第三类(其它)则含括所有不属于位移型与速度型的消能组件,其典型范例包括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效应)、摩擦.弹簧组件,以及兼具回复力与阻尼的液态消能组件。

  2 世界各国隔震建筑物发展现况

  各国推展隔震建筑物数量不一,不过有一共通点,即大地震来临,往往成为催生者。如美国北岭地震(1994),日本阪神地震(1995),中国大部分地区集集地震(2008)等,虽然地震造成工程产官学界痛定思痛之痛楚,但经由其它建筑物损坏情形,终于肯定隔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优越性。

  3 耐震建筑与隔震建筑造价比较

  由日本统计数据显示,隔震建筑物与耐震建筑物造价比较,建筑物高度在25m以下,隔震建筑物造价约为耐震建筑物造价之105%-109%;建筑物高度在25m-31m,隔震建筑物造价约为耐震建筑物造价之102%-104%;建筑物高度在31m以上,隔震建筑物造价约为耐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