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对门式刚架轻钢房屋抗震设计的
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安全管理中
预拌混凝土节能环保问题的分析
现代市政工程档案管理研究
地下汽车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
地下室混凝土底板施工裂缝的分
幕墙设计及幕墙设计师的发展方
城市的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减灾
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与方法控制
城市规划的制定内容和实施管理
建筑工地重点工种作业防火注意
控制建筑工程裂缝需在设计上注
园林绿化工程投标制胜方法
道路绿化工程项目措施管理
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
建筑给排水设计及施工中常见问
高层建筑安装工程如何做好预留
高层钢结构建筑的工程监理工作
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存
深层搅拌桩桩头下沉问题研究分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企业管理 >> 管理体系 >> 正文
建筑工程中的技术管理
作者:佚名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5-9 12:41:50

  第二部分:各专业总工(审定审核人)对其作业产品做出分专业质量评价。

  第三部分:院总工及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在会同各项目组对其质量自评及各专业总工对其质量的评价基础上,对这个项目总体的质量进行评定。

  二、打破专业技术之间的藩篱

  专业樊篱存在的现状影响着设计图纸的质量。划分过细的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缺少与工程有关的知识和知识相互之间的渗透。建筑技术需要具备“准确地认识和决策”的“通识能力”的人才。专业樊篱的存在是历史造成的,打通专业樊篱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同一领域中专业划分过细之后,逐渐形成专业的樊篱,造成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到施工和材料各专业形成了“指令”的阶梯,这个“指令”就是你“要配我”,“满足我的要求”。各专业之间没有相互沟通,没有相互了解,没有相互交流,缺少相互支持与合作。长期以来,建筑设计着重点是满足功能和视觉的要求;结构设计要按照建筑设计着重从强度上保证安全性;施工则保证设计的实现;对材料的要求,由施工者说了算。各行其是,一级管一级。如在钢筋或预应力混凝土中使用氯化钙做早强剂等。这些都是因为设计和施工人员只认强度而不了解材料其他物理、化学性质所致。而对于“用膨胀剂防裂为什么有时反而裂得更厉害?”“掺用合成纤维就能防裂吗?”这样一些问题,则恐怕连材料工程师也不能正确地解答。

  具有丰富的跨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在历史上有,现实也存在,这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古埃及第一个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30年,由当时第三王朝大臣英霍泰普(Inhotap)设计并主持建造的。他同时是建筑师和工程师。罗马时期索菲亚大教堂的设计者希腊人恩塞缪斯(Anthemius) 是当时(公元537年)最伟大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同时还是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成为巴黎象征的艾菲尔铁塔(1889年),其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主持人,是承担过20年钢结构设计与施工的法国工程师艾菲尔(G.Eiffel)。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就有不少人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或建筑学专业毕业后从事结构设计、施工的。现在建筑材料方向培养的研究生也有其他专业的生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扰动已有的专业樊篱。但是从实际工程来说,建筑工程本来就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各专业都不能缺少。打通专业樊篱,各专业都应当主动,主动向相邻专业请教、学习,主动配合,知己知彼。有条件时,主动造就自己成为以我为主,通晓全工程知识的人才。

  三、重视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社会继续教育

  曾任教育部长的何东昌说过:人一生只有20%的知识是在学校取得的。由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终身学习,在口头上无人反对,但是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对自己不理解或不熟悉的事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拒,而且,在当前商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往往也造成企业和个人的短期行为。事实证明,由那些短期行为所取得的效果常常不能补偿它所带来的长期的损失。

  我国自实行了注册工程师(建筑、结构、监理等)资格考试制度,最近将举办注册建造师认证考试,这对促进技术人员的继续学习会起到积极作用。考前辅导是进行继续教育的好机会,希望注意不要把这宝贵的学习时间用来进行“应试教育”。有远见的企业家应当把人力培训放在重要的位置,爱护和鼓励那些暂时不够应试资格的技术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为他们创造条件。

  四、培养从业人员正确的思维观念

  正确的技术决策取决于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取决于正确的思维方法。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才能正确地认识并运用客观规律。现在从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公开发表的论文真有铺天盖地之势;专家也多得很。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知识和实践范围、环境、条件和历史,对某一件事物或问题,有的有共识,有的却会见仁见智。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可能从不同来源的信息得到互相矛盾的结论,而无所适从;如果看书、听讲时自己提不出问题,则就不能算作学习。带着问题学,学了发现问题,才能真正学好,否则就是人云亦云的盲从。最高层次的思维方法就是哲学。运用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存在的不一定都合理,外国的不一定都先进,专家权威不一定都正确。

  参考文献:

  1.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1-5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新版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规范汇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