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3 12:53:43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摘要: 近几十年来高层建筑在造型形式不断翻新、高度记录一再被打破的同时,其空间构成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即是从建筑计划学的角度,对近些年来世界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的演变和发展趋向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指出核的变化和中庭空间的介入,已引发了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的重大变革。

  高层建筑自出现以来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高层建筑在本世纪未,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建设热潮。近一、二十年高层建筑在造型形式不断翻新,高度记录一再被打破的同时,其空间构成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致使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当然,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的变化并非一日之功,是需要有一个演变过程的,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多种模式共存。所以,我们在回顾总结近一个时期世界高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仅对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其作用进行剖析,以求就教于各位读者。

  一、内核的形成

  高层建筑与其它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 ( Core )。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

  上个世纪未,在高层建筑的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人们对结构体系认识的局限(当时最先进的结构体系是钢框架结构),设备设计经验的不足,以及建筑功能需求的单一等客观原因,使得早期的高层建筑设计并没有形成“核”的概念。垂直交通、设备空间和结构体系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分散性,均按各自具体的要求分别布置。

  进入本世纪,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构成模式,这是各专业共同探索优化设计的结果。在建筑处理上,为了争取尽量宽敞的使用空间,希望将电梯、楼梯、设备用房及卫生间、茶炉间等服务用房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空间占据最佳的采光位置,力求视线良好、交通便捷。在结构方面,随着筒体结构概念的出现、高度的增加,也希望能有一个刚度更强的筒来承受剪力和抗扭,而这些恰好与建筑师的要求不谋而合。在建筑的中央部分,有意识地利用那些功能较为固定的服务用房的围护结构,形成中央核心筒,而筒体处于几何位置中心,还可以使建筑的质量重心、刚度中心和型体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和抗震。

  这种“内核”空间构成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以其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和造价相对低廉的优势,很快便成为高层建筑中最为流行的空间布局形式。当然,除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布置方式之外,高层建筑还有其它的布局方式,如“外核式布局”和“多核式布局”等等。尽管中央核心筒式布局的筒体周围的房间需要人工采光和机械通风,总会多少给人带来不适感,但是直至本世纪 80 年代以前,“内核”式的布局形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内核”式的布局形式及其变种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大多数著名的高层建筑也都采用这种形式。如 30 年代建成的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 Empire State Building , 1931 ), 50 年代建成的“西格拉姆大厦”( Seagram Building , 1958 ), 70 年代建成的芝加哥“汉考克大厦”( John Hancock Center , 1970 )和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 1973 ),以及日本的“阳光大厦”( Sumshine 60 , 1978 )等等。就是在今天,世界上最高的几座高层建筑,马来西亚的“石油大厦”( Petronas Towers , 1998 )、上海的“金茂大厦”( JinMao Building , 1998 )和香港的“中环广场大厦”( Central Plaza , 1992 )等等,也仍然采用的是这种“内核”式的空间构成模式。

  二、核的分散与分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和设计侧重点的不同,以中央核心筒为主流的高层建筑“内核”空间构成模式开始受到了挑战。

  第一次变革主要还是出于造型上的需要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如 70 年代前后出现的“双核”构成模式。双侧外核心筒的布局,不仅有利于避难疏散,而且也使高层建筑的外观造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 Oversea Chinese Banking Center , 1976 )和日建设计设计的日本“ IBM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